依苏婉娜委员:
您提出的《关于滇池高原水乡妇女服饰文化保护传承的建议》交由我局办理。现将办理意见回复如下:
一、基本情况
近年来,我局围绕“保护为主、抢救第一、合理利用、传承发展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,不断加大非遗保护工作力度。其中,传统服饰作为具有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非遗项目,在资源挖掘、人才培养、活化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。目前,我市彝族(撒尼)刺绣项目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另有与服饰文化相关的省级非遗项目如汉族刺绣、宜良钩花扎染制作技艺、彝族服饰、宝峰贴花等7项,有汉族服饰(福保村)、苗族服饰工艺等市级非遗项目20项。此外,各县(市)区也认定了一批具有当地传统服饰文化特色的县区级非遗项目。
二、建议办理情况
(一)加强资源挖掘和项目申报。2024年6月17日,市政府公布第六批市级非遗项目名录,东川区申报的彝族毛纺织制作技艺、晋宁区申报的宝峰汉族传统服饰、盘龙区和禄劝县申报的苗族蜡染技艺等5个项目入选。此外,在2024年省文旅厅公示的第七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,我市汉族刺绣技艺传承人李树粉、高红香,火草纺织技艺传承人李桂英,羊毛花毡印染技艺传承人戴学昌入选。
(二)加强宣传展示。积极组织传承人进学校、进社区、进景区、进酒店开展公益讲座,传播包括传统服饰文化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和技艺,开设体验课堂,受到广大师生和市民游客的欢迎。此外,近年来多次举办赛装节活动,打造“昆明民族时装周”等活动品牌,不断提升昆明传统服饰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。通过参与各类活动,积极吸引年轻人和非遗爱好人士加入到非遗保护与传承队伍中。
(三)促进活化利用。对群众基础好、有市场前景的织染刺绣等传统技艺,通过政策帮扶、资金扶持、提供展示交流平台等措施,增强非遗项目自身活力。2018年,石林县“彝族(撒尼)刺绣”项目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。此外,积极开展“非遗工坊”建设,2023年禄劝县罗婺彝族刺绣非遗工坊被认定为云南首批省级非遗工坊。2024年,我局联合市人社局、市农业农村局共同开展首批市级“非遗工坊”申报认定,目前已完成公示,将新增安宁扎染非遗工坊、石林七彩美伊彝族刺绣非遗工坊、晋宁福安村汉族刺绣非遗工坊等7个与传统服饰文化相关的市级“非遗工坊”。
(四)关于传统服饰博物馆建设。目前,昆明市共有注册备案博物馆40家,其中国有博物馆12个,行业博物馆15个,非国有博物馆13个。此外,各级文化部门、相关非遗传承人建设各类非遗展示传习馆(所)80余个。由于国有博物馆建设涉及土地、规划、资金等相关要素,结合我市实际,我局将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建设传统服饰主题的相关展示、陈列馆,并做好业务指导工作。同时,继续鼓励扶持传承人建设工作室或传习馆(所),传承传播传统服饰文化。
三、下步工作计划
下一步,我局将积极争取各级财政资金支持,加大对包括传统服饰在内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力度。一是通过项目及传承人申报、建设展示(传习)馆(所)、开展非遗进校园、举办展览讲座培训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、加强与国内相关城市交流互动等方式,促进非遗有效保护传承;二是加强对“蓝顶帕”传承服饰的深入挖掘,加强非遗项目保护,指导传承人打造即有收藏价值,又经济实用的非遗产品,让非遗更好融入现代生活,争取让“蓝顶帕”传统服饰走向市场。
感谢您对昆明市非遗保护工作的支持。
(联系人及电话:赵占良,0871-65379064)
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
2024年6月27日